战国侠义_第73章 六国封相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73章 六国封相 (第2/2页)

  之所以没有“不欢而散”。
  多亏大家都舍不得放弃这个“宝座”,又都尽力维护“合纵”,以保证自己能争到手。
  争得太累了,决定暂时休会,调整心态喘口气,同时做些私下交易。
  就在这时,有人给赵肃侯送来一封信:
  “……‘合纵’之盟,实由苏秦首倡,何不先让他任‘从约长’?
  以后各国之君,五年一任,轮流坐庄,则无争矣!”
  信尾署名是“张仪”。
  秦的谋士竟给“合纵”支招解难?
  但赵肃侯并不奇怪,他知道张仪与苏秦的关系,而且据苏秦密报,张仪赴秦是为赵工作。
  张仪的这个建议,能把苏秦的个人地位提的很高,高得举世景仰,但也确为“合纵”走出怪圈提供了良策。
  而且,苏秦是赵相,由他出任“从约长”对赵有利无害,所以赵肃侯决定采纳这个建议。
  复会后,赵肃侯果然提议:
  “‘合纵’虽是由我提倡,但真正提出此议的实是苏秦。
  如今‘合纵’新立,草创规模,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。
  所以我建议这第一任‘从约长’由苏秦担任。
  既酬谢他为‘合纵’奔波之劳,也让他从工作中摸索经验,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工作方案。
  以后嘛,这‘从约长’就由各国轮流执掌,不知各位意下如何?”
  韩、魏、燕本就无望,忽听以后可以轮流执掌,不禁喜出望外,立刻一齐鼓掌;
  齐、楚二国都想执牛耳,却又僵持不下,让苏秦去当,总比被对方争去有面子。
  而且他终是臣下,做一些努力,未必不倾向于自己,便也同意。
  但楚王又提出一个问题:
  “苏秦目前还是赵、韩之相,为避免他日后执行政策有倾向性,应该辞去兼相的职务。”
  齐宣王的观点正和他相反:
  “我看他任国相更便于在各国之间协调,干脆,咱们各国都给他一个相国的头衔。
  国内自有副相处理日常事务,这样就可以保证让他不偏不倚了!”
  这个意见,得到全票通过,从而生出一个“六国封相”的故事。
  一介书生而佩六国相印,居“合纵”之首号令天下。
  苏秦恐怕不仅是“战国”第一人吧?
  一切安排就绪,择了黄道吉日,苏秦、六国之君鱼贯登台,刳白马、杀黑牛、歃血为盟。
  因为这是六国国君的聚会,为确保安全,各带二十万精兵保护。
  这一天,天高云淡、风和日丽。
  一百二十万大军,分成六个方阵,把祭坛团团围住。
  盔甲鲜明、刀枪耀目、旗帜飘扬,却又肃穆无声,静听苏秦宣读誓词:
  “自今伊始,六国结为兄弟,敬告神明及六国宗祖:
  同荣辱、共患难,一国背盟,五国击之……”
  苏秦身着礼服,昂立台上,口齿清楚,听声朗朗。
  外表庄严肃穆,内中却心潮澎湃。
  历尽八十一难,“合纵”终于“合拢”!
  《誓书》六份各盖六国之玺,六国各收藏一份,并把副本派人送到咸阳。
  仪式完毕,各君回国之前,苏秦向六君请假:
  “想回家看看”。
  富贵还乡,人之常情。
  六国各赠彩车十乘,黄金千镒,并派“仪仗之兵”护送,不保安全,只显威风。
  于是,“苏约长”的探亲队伍浩浩荡荡,前后迤逦十余里,直奔洛阳。
  虽然那时的长度仅为现代的百分之六十多,气势也很可观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